想起来小时候玩过的某个日产模型就开始搜索,还真的给我搜到了系列出处那个浑身是炮塔的机械恐龙多半就是ZOIDS系列的玩具,七成以上把握是这款😈
想起来好久没吃过煲仔饭了
上个月的日本东北大地震让福岛炉内水位下降了,正好311十周年朝日就做了这期节目吧。看到村长那里就感觉到了stakeholder这个词的重量,科学家可能自身出于设想,说核电都是在各种假设下都是安全的不会出事向着大众打着包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运用失败导致的灾害也是要由大众来承担的。核电还是一个历史不长,同时如果出现超乎预想的灾害的后置处理非常困难的技术,土地再利用需要300年这个数字以前没有实感但是现在还是有点体会到重量了。
research人格上身忍不住对于:越穷越是爱面子这种现象,多讲两句。
(这事儿我研究过我要发言了!的一个委婉表达)
其实很多学者关于生活在印度贫民窟很穷困的人依然要花很多钱办婚礼/家家都有大彩电的行为做过研究。
人类的行为逻辑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底层的逻辑是我要做“让我感觉最好”的选择(max utility instead of profit)。婚礼对于很多人是毕生梦想的寄托,完成这个梦想带来的愉悦感实际上远大于付出的金钱成本,从utility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很划算的交易。
其次是savings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生活的较为底层的人最常见的生活状态是不论储蓄多久总会有accident出现把所有的储蓄花光回到破产的地步—可能是自己或者亲人生病,汽车报废,最常见的别人来向你借钱—所以印度很多盖了一半的房子,其实就是本质上用brick来做储蓄。钱会消失,砖头不会。
另外一种更为常见的选择是那我就今朝有酒今朝醉,无论我有多少钱我当下先爽一把,其行为逻辑本身跟一些中产阶级每年的highlight是度假并无本质区别。
—为什么要把钱花在两周的假期上而不是改善自己剩下50周的生活呢?
縁がある限り会ようぞ。